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2009健康殺手:抑鬱症 職業病


抑鬱症是精神科自殺率最高的疾病 最為常見、進展最快的職業病危害也最嚴重的是矽肺。
越宅越抑鬱 現在人類親力親為的體力勞動非常少,因之帶來的“快樂獎賞”相應少了很多。
換句話說,人類“廉價出售了自己的精神健康”。

殺手: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低,悲觀,思維遲緩,缺乏主動性,自責自罪,飲食、睡眠差,擔心自己患有各種疾病,感到全身多處不適,嚴重者可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

抑鬱症是精神科自殺率最高的疾病。抑鬱症發病率很高,幾乎每5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抑鬱症患者,
因此它被稱為精神病學中的感冒。抑鬱症目前已成為全球疾病中給人類造成嚴重負擔的第二位重要疾病。
在中國,僅有5%的抑鬱症患者接受過治療。

半數人曾患抑鬱症 抑鬱症患者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消極悲傷的人”作為常見心理疾病,
抑鬱症包括一系列症狀和行為表現。與常人相比,他們更偏于安靜、話語不多、不喜歡成為焦點;
他們無法充分享受生活之樂,消極待人對物,缺乏自信並傾向悲觀厭世。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保守估計,人群中抑鬱症的時點患病率(時點患病率=某一時點一定人群中現患某病新舊病例數/ 該時點總人口數)為3%。以此估算,國內抑鬱症患病人數幾近四千萬。大量研究証實,30%-50% 的人在一生某些時刻,曾是符合現代心理學診斷標准的抑鬱症患者。有報告稱至2010年,世界發病率前15位疾病中,抑鬱症很可能將位列榜首;至2020 年單向重型抑鬱症將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第二大原因,僅次于缺血性心髒病。

毫無疑問,抑鬱症的發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趨勢。三年前廣州曾啟動一項抑鬱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令人吃驚。據預測,廣州地區抑鬱症發病率較上世紀80年代增長十倍以上,廣東省抑鬱症發病率在5%以上,患者總數達兩百萬。相關數據表明,與十年前相比,上海社區抑鬱症發病率由1%,升高至4%─5%,幾近整個美國的人群發病率。
問題是,抑鬱症為何會突然之間“炙手可熱”,變得如此普遍呢?

生活舒適導致抑鬱 近年來可能是因為名人明星也加入了抑鬱症的行列,使得抑鬱症水漲船高般得到了空前關注。其實在人類發展史上,抑鬱從未與人遠離,紐頓、貝多芬、梵‧ 高、愛因斯坦、海明威都曾受抑鬱症困擾。
近年來抑鬱症等精神疾患的加速出現,與社會急速發展、競爭壓力的加劇不無關系。
另外,人們對抑鬱症的認識不斷增多,知曉率升高,也使得這一疾病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普遍起來。

以往,不少抑鬱症患者被誤診為其他疾病,或誤為性格古怪而被忽視。隨著人們對精神健康的重視,生活方式的自由與舒適,抑鬱症的發生幾率日趨升高。去年,美國倫道夫-梅肯學院心理學系主任史堤芬基利‧蘭伯特(Kelly Lambert),在新書《挑戰抑鬱症─位神經生物學家親身實踐,激活大腦的康複能力》中就談到,生活舒適導致抑鬱,年輕人更易受困擾。

蘭伯特認為,現今的生活方式存在危害心理健康的東西。科技改變生活,人們在享受諸如微波爐、電子郵件、外賣食品、洗衣機所帶來的省時省力的同時,抑鬱症的發病率上升了。她進而指出,這一切可以通過人類的進化過程來解釋。

古人為了生存,必須在惡劣環境下進行艱苦的體力勞動。而大腦里存在一個“努力驅動的獎賞機制”。
簡言之,勞動雖辛苦,但至少能換來快樂愉悅感做補償。
現在人類親力親為的體力勞動非常少,而勞動所帶來的快樂獎賞自然很少。
換句話說,人類“廉價出售了自己的精神健康”。

抑鬱是進化的需要? 鬱悶,曾是一度的網絡流行語。事實上情緒低落是人生命歷程里最正常不過的事件。從進化論角度看,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今年6月,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家倫道夫‧奈斯(Randolph Nesse)在《性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發表研究稱,情緒低落會阻止人們去做傷害心理的事情,特別是那些遙不可及的目標。

舉例來說,想成為股神巴菲特,對大多數常人而言,正是“那些遙不可及的目標”的一種,追求這種目標絕對是精力和資源的浪費。你獲知成為巴菲特遙不可及,追求超出個人能力、過于高遠目標的動力會減退;這雖然讓人不爽,但從另一層面看,不再好高騖遠讓你保留了精力,以便追尋新的目標──做個關注大盤、理性投資的股民,或許能有收益。

從科學上來解釋,適度沮喪並心生鬱悶,是人們應對失敗的自然反應,如果這種逃避機制運轉失靈或不正常,很可能導致抑鬱。抑鬱是一種調適,一種既帶來真實代價,也帶來真實好處的精神狀態。這一觀點,是今年7月,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精神與行為遺傳學中心的保羅‧安德魯 (Paul Andrews)與基斯杜化安達臣‧湯姆森(Anderson Thomson)在《心理學評論》(Psychological Review)上提出來的。換句話說,抑鬱像把雙刃劍,利弊共存,禍福相依。

上述論斷旨在說明,抑鬱是常見而普遍的,它是進化的需要,並不能算做疾病。目前,這是一種假設,並未被學界公認,但並無道理。安德魯認為,抑鬱的人常會以高度分析性的思考模式,去激烈地反思問題,並持續很長時間。換句話說,抑鬱者執著于複雜問題,逐個細化並且一次只思考一個。這種思考雖然高產,耗費亦不少,需要大量能量。對大鼠抑鬱症的研究發現,5-羥色胺(5-HT)1A受體參與供應神經元能量這一活動,並能確保此過程不停頓。

抑鬱症,並非簡單的一時想不開,心里不痛快。從醫學上看,抑鬱症是一種疾病,影響人體健康。目前很多人把抑鬱症視為一種心理疾病,這並不意味著,抑鬱症與人體生理完全無關。事實上越來越多的証據表明,5-HT是抑鬱症發病和治療中的關鍵一環。

少宅多動抗抑鬱 5-HT,能讓人產生良好情緒,對心情、睡眠和食欲十分重要。如果腦內5-HT含量高,人容易快樂,若偏低則會鬱鬱寡歡、較為內向。抗抑鬱劑,正是為恢複腦內5-HT的平衡而研發。目前,抗抑鬱劑與各種心理咨詢或治療,對80%以上抑鬱症患者是有幫助的。

日常生活里,要改變腦內5-HT含量,我們並非無所作為。最簡單的方法莫過于曬太陽與吃甜食。人體內多種激素,均與光照有關系。簡單點說,多曬點太陽,有利“激活”大腦,產生5-HT對抗情緒低落、容易疲勞等症狀。當然,特殊的“燈光療法”也有效果。但是,家中和辦公室的燈光無法提供治療效果,他們的光照強度不夠,必須到專業醫療機構去咨詢。

食物能讓人快樂,也不難理解。以水果為例,它富含碳水化合物,即一般人所認為的糖。食用碳水化合物對改善心情有深遠驚人的效果,它能刺激胰島素分泌,協助色氨酸等進入細胞,在大腦中合成5-HT,從而產生鎮靜安神之功。由于色氨酸是合成5-HT的原料,這意味著多食用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可能讓人更有幸福的感覺,常見如乳制品、肉蛋類等。

快樂與否,與基因也存在一定關系。今年二月,英國埃塞克斯大學教授伊萊恩‧福克斯(Elaine Fox)發表研究稱,他們找到一種與情緒密切相關的基因,名為“5-HTTLPR”,被譽為快樂基因。人體內,5-HTTLPR有長短兩種版本,在相同環境和事件刺激下,攜帶“短”版基因的人更容易焦慮、害怕,抑鬱症的風險更高,“長”版人則不會。

10月28日,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卷》(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一篇論文中,美國西北大學研究人員針對29個國家的人群,就抑鬱症基因攜帶率和文化差異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東亞國家中攜帶“短”版基因的人口比率雖然高,但抑鬱症的發病率卻遠低于歐洲國家。調查分析,這可能與東亞國家的文化更傾向集體價值取向有關。在西方,人們更強調個人價值與自由。而在防範抑鬱症上,集體文化無疑更具優勢,起到保護性緩衝作用。

在預防抑鬱方面,蘭伯特教授建議道:“專注于織毛衣或者制作剪貼簿這類事情上,可以使你從生活壓力中解脫出來,讓大腦以一種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方式運行。出去逛公園或者去體育館做運動,尤其是進行一些我們認為有意義的活動,同樣可以促進重要的情感神經化學物質的分泌,如5-HT和內啡太。”部分資料實習生方舟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